今天(2019年9月25日)下午四、五点钟,浦江两岸的行人惊喜地看到,一条艳丽的红色巨鱼在江面上游弋。 从今天起,人们将可每天在公平路码头搭载这条红色巨鱼造型的摆渡轮,往来于浦江两岸。 这条红鱼是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联合展——“渡·爱”外滩艺术计划的主题项目。据活动主办方贝思诺广告公司总经理刘颖彤介绍,从2013年开始,他们启动了用艺术改造渡轮的计划,每次都邀请一位艺术家用艺术创意改造摆渡轮。曾经推出过视觉装置艺术“先知鸭”、行为语言艺术“诗歌船”、先锋创意艺术“虫子船”等。这次邀请了艺术家林明杰,以其独创的自由梦幻的鱼造型和红蓝搭配的浪漫色彩,让公平路码头上的一艘摆渡轮成为浦江奇景。
2019年9月25日下午四点钟,浦江两岸的行人惊喜地看到,一条俏丽的红色公主鱼在江面上游弋。从今天起,人们将可每天在公平路码头搭载这条红色公主鱼造型的摆渡轮,往来于浦江两岸。 这条红鱼是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联合展——“渡•爱”外滩艺术计划的主题项目。此次是主办方贝思诺广告公司第四次献给浦江惊喜,自2013年首届外滩艺术计划开始就确定了立足黄浦江,打造影响全球艺术盛会的宏大愿景。外滩艺术计划七年来始终秉持创新性、专业性与跨界性,依托黄浦江,打造“最上海”的艺术盛会。外滩艺术计划曾推出过视觉装置艺术“先知鸭”、行为语言艺术“诗歌船”、先锋创意艺术“虫子船”等,都将最为寻常的浦江渡轮玩出了天际外的想象力。 此届活动邀请了知名艺术家林明杰,以其独创的自由梦幻的鱼造型和红蓝搭配的浪漫色彩,让公平路码头上的一艘摆渡轮成为浦江奇景。林明杰从2008年开始探索红鱼系列的艺术创作。他笔下的红鱼翱翔于海天之间,无羁无绊。这鱼不是鱼,是人们对爱、对情感、对自由而美好生活的梦想和期盼。他那对艺术想象力突破性的作品,令人过目难忘。 林明杰表示,他感到有意思的是他的鱼化为了一艘摆渡轮,来往于浦江两岸的人都是这个艺术构想的参与者、互动者,人们共同在这条鱼上编织着这座城市的美好未来。 今天,上海著名的公益性文化平台克勒门文化沙龙艺术中心与贝思诺广告公共同举办了这艘红鱼渡轮的启航仪式。活动的主题是“百年修得同船渡”。著名作曲家陈钢夫妇,著名演员、主持人曹启泰、程雷、陈燕华、虞莉娅、阎华,著名昆曲艺术家沈昳丽等众多文艺界人士与人们共渡此船,公平路码头将成为众多艺术圈名人的荟集之地,一场水上艺术盛会浪漫开幕。 总策展人叶天蔚先生和刘颖彤女士表示,这艘船会让人们更加珍惜相互之间的相遇以及与这座城市的缘分。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将鱼的意象空间大幅扩展,将鱼游弋的自由性、光滑性、融合性扩展为自由、宜居、环保、梦想等概念,以展示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河流、人与时间相遇的情感解读。 庄子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渡爱”2019外滩艺术计划的这条红色巨鱼蕴含的鲲化为鹏的巨大意象,正是以艺术的性灵和激情,象征上海鲲鹏展翅的伟大时代契机。上海正在迎来一个机遇巨大、格局宏伟的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自贸新片区、进口博览会、科创——一个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宏大蓝图正在建构,一如巨大的鲲鹏在上海的上空正翱翔成形。2019外滩艺术计划的这条如同鱼化鲲鹏的巨大意象,正是以艺术的性灵和激情,象征上海鲲鹏展翅的历史之光,为城市歌颂,为城市想象。 上海是一个水做的城市,千年的滔滔江水,用砂石堆积出了上海的地理空间。水,是变动不居的过程,是一切可能性的荡漾和组合,是不确定性和机遇,是柔软,更是深刻持久的力量。依托海派文化的包容性和前瞻性,“渡.爱”外滩艺术计划在黄浦江畔生根发芽,随着该计划的实施与发展,必将为上海乃至东方的文化传播增添魅力与色彩。 百年修得同船渡,此船鱼化鲲鹏,此船普渡众爱。
策展人叶天蔚先生说,这艘船会让人们更加珍惜相互之间的缘分以及与这座城市的缘分。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将鱼的意象空间大幅扩展,将鱼游弋的自由性、光滑性、融合性扩展为自由、宜居、环保、梦想等概念,以展示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河流、人与时间相遇的情感解读。 “渡爱”2019外滩艺术计划的这条红色巨鱼蕴含的鲲化为鹏的巨大意象,正是以艺术的性灵和激情,象征上海鲲鹏展翅的伟大时代契机。
艺术家林明杰从2008年开始探索红鱼系列的艺术创作。他笔下的红鱼翱翔于海天之间,无羁无绊。这鱼不是鱼,是人们对爱、对情感、对自由而美好生活的梦想和期盼。他那对艺术想象力突破性的作品,令人过目难忘。 林明杰说,他感到有意思的是他的鱼化为了一艘摆渡轮,来往于浦江两岸的人都是这个艺术构想的参与者、互动者,人们共同在这条鱼上编织着这座城市的美好未来。
这条红鱼是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联合展——“渡·爱”外滩艺术计划的主题项目。据活动主办方贝思诺广告公司总经理刘颖彤介绍,从2013年开始,他们启动了用艺术改造渡轮的计划,每次都邀请一位艺术家用艺术创意改造摆渡轮。曾经推出过视觉装置艺术“先知鸭”、行为语言艺术“诗歌船”、先锋创意艺术“虫子船”等。这次邀请了艺术家林明杰,以其独创的自由梦幻的鱼造型和红蓝搭配的浪漫色彩,让公平路码头上的一艘摆渡轮成为浦江奇景。 在活动开幕式上,刘颖彤女士谈到——“在这里,您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条鱼,去理解个体的孤独,去感受鱼群的温暖或追逐内心的鲲鹏之力。“渡.爱”邀您从习惯已久的生活圈中走出,暂别日常的琐碎,再次遇见世界,寻归自我,重拾当下的美好与梦想。 上海是世界的上海,浦江是上海的根脉。外滩艺术计划运用多年时间,坚持不懈,根植浦江两岸,不断探讨着公共艺术、城市发展与人的关系,我们更希望藉由这种探索,打造上海一江两岸城市文化新名片,赋能浦江两岸文化产业生态圈的蓬勃发展。
2019“渡·爱”外滩艺术计划总策展人叶天蔚先生和刘颖彤女士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将鱼的意象空间大幅扩展,将鱼游弋的自由性、光滑性、融合性扩展为自由、宜居、环保、梦想等概念,以展示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河流、人与时间、人与自然相遇的情感解读。 本次展会将会持续至12月30日。在此期间,这条绚烂而显眼的大鱼将一直在黄浦江往返载客。为浦江带来新的色彩与活力,为都市疲于奔波的心注入艺术的活力与能量。
上海著名的公益性文化平台克勒门文化沙龙艺术中心与贝思诺广告公共同举办了这艘红鱼渡轮的启航仪式。活动的主题是“百年修得同船渡”。著名作曲家陈钢夫妇,著名演员、主持人程雷、曹启泰、虞莉娅、阎华,著名昆曲艺术家沈昳丽等众多文艺界人士与人们共渡此船。
林明杰:资深媒体人、艺术评论家,《新民晚报》艺术评论主编。
“克勒门”是上海著名文化沙龙,最初由艺术家陈钢发起,荟萃海上文化艺术名家,共同探讨交流海派文化,分享高尚雅致的生活方式。 “克勒”是海派文化中独有的名词,它描述了旧上海绅士温文尔雅的风度与他们悠闲雅致的生活状态。这些老克勒彼此有着共同的品位,信仰与爱好。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喝着咖啡,海阔天空地闲聊,或听着爵士乐翩翩起舞。十里洋场,歌舞升平。 如今上海以国际化现代都市的面貌飞速发展,旧上海的旖旎融入更为海纳百川的上海文化之中。“克勒门”则因此成为了这个时代中的重要的海派文化发声地。它以独特的视角关注着上海,它描摹着海派风情的旗袍文化,演绎着好莱坞电影与上海的对话,回荡着京剧在上海的悠悠韵味,一次又一次地探寻着海派文化里的大情怀。
建投书局——2019“渡•爱”外滩艺术计划• 合作机构 用文化创造一座城市的独特性 More than books 2014年9月15日,JIC Bookstore诞生于风景优美的上海北外滩边。初创团队像对待热恋的爱人一样拥抱着这家书店,每一个人都对书、书店拥有着最为天真美好的梦想,也绷紧着最理智坚强的神经迈入这如今举步维艰的行业。 More than books.对于我们而言,书店不仅仅是“书”店,而是不同的人,体验不同梦想的所在。我们想成为一扇窗户,一扇门,让人们能够走入各种不同的文化,感受绚丽多彩的思想,碰触到更为广阔的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 希望我们能够用微笑迎接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提供与丰富精神接触的舒适空间,美味的咖啡,以及精彩的文化活动。书店灯光从千年前传下,黄浦江边,星光璀璨,更望少些喧嚣,多点清亮。 欢迎光临JIC Bookstore,我们一起来细嗅墨香,轻抚思想,寻找难能可贵的同伴,拥抱这忙碌世界中的小小梦想。
外滩观光隧道地处上海黄金地段,是一条集旅游交通于一体的新颖旅游项目,隧道全长646.7米,历经三年建设,于2001年元旦正式投入运营。 浦西出入口位于外滩陈毅广场北侧,濒临黄浦江,浦东出入口位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毗邻东方明珠,将上海的标志性景区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和陆家嘴新兴旅游区连为一体,东西融通,往返便捷,形似一条巨龙穿越黄浦江底。 从法国引进的循环脱挂式地轨客运缆车,使游客穿梭在声、光、电等高科技营造的景观之中,让游客产生一种穿越时空、身临其境的震撼,使中外游客真正领略到游览观光的乐趣。 外滩观光隧道始终以“诚信、优质、安全、舒适”为服务宗旨,坚持将游客的感受和体验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使之成为上海都市旅游观光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开幕式由主办方贝思诺广告总经理刘颖彤女士就“外滩艺术计划”本体形态及延展进行了阐述
2017外滩艺术计划于5月16日晚正式开幕,开幕仪式及大型艺术装置展示地点设在黄浦区外滩源文化广场。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席。
《2017渡-16》将船体与建筑重构在同一维度之中,运用立体三维的错位解构布局让观众对被拍摄事物进行进一步的视觉解构,并重新审视固有的原事物结构。从不同角度观看,以不同的速度行走,甚至是在不同的光线中阅读都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2017外滩艺术计划”开幕式上的艺术装置 2017年05月17日 19:55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5月17日电(记者 姜煜)“2017外滩艺术计划”于5月16日晚17:58分正式开幕,开幕仪式及大型艺术装置展示地点为上海黄浦区外滩源文化广场。 开幕式邀请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副院长金江波,中国美院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沈烈毅,新民晚报艺术评论主编、雅昌艺术网顾问林明杰,空艺术运营总监韩春阳,南京师范大学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赢椿,巴西建筑设计师龙百渡等艺术界和艺术评论界知名人士到场。 黄浦江是“上海的名片”,也是本可以阅读的书,她涵盖金融贸易、文化旅游、生态居住。我们把浦江上的渡船比喻成这本书的装帧方式,期望穿过这些华丽篇章之际留有的不是冰冷的金属,而应自带温度,甚至直接影响这本城市书的阅读方式。这个美丽的遐想给了主办方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从2013年到2015年,主办方努力沟通各方资源,并与渡轮运营公司取得战略合作,保证了外滩艺术计划的顺利实施和进阶。 主办方上海贝思诺广告总经理刘颖彤女士,既是传统广告行业资深广告人也是外滩艺术计划的创始人,曾带领贝思诺团队在上海传统户外广告中取得优异成绩, 2011年更跻身于CBM中国品牌广告公司10强。基于她对上海外滩和浦江渡轮的深厚情感,“外滩艺术计划”公益化进阶以思索广告形式创新和艺术文化市场化角度出发,尝试用更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与公共运输空间对接。 目前外滩艺术计划针对作品的选稿类型和方向,已邀请建筑设计师、书籍装帧设计师、多媒体艺术家及传统艺术家共同参与,且尝试将这本城市书籍的装帧方式交到大众的手里,搭建外滩艺术计划官方网站这一平台,方便更多艺术构思新颖而奇特、艺术理想美好而崇高的大众一起参与这场具有实验性质的艺术派对。(完)
新民晚报艺术评论主编、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席教授、雅昌艺术网顾问。资深媒体人、艺术评论家,拥有800万人的粉丝群体。
沈烈毅:雕塑家,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雕塑学会理事、浙江省雕塑研究会副会长
韩春阳:资深媒体人、艺术家,现任空艺术COO。
朱赢椿,现任南京书衣坊工作室设计总监,南京师范大学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他设计或策划的图书曾多次获得国内外设计大奖,并数次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称号。朱赢椿于2004年开始自主策划选题和创作图书,所策划书籍均以独特的装帧设计个性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中《不裁》获得2007年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 ,朱赢椿参与创作并设计的图书《蚁呓》被评为2007年中国最美的书,2008年世界最美图书特别奖 ,同时被韩国、德国等国家购买版权。2011年创作并出版绘本《蜗牛慢吞吞》和先锋实验文本《设计诗》,两者数次加印并输出国外版权,《蜗牛慢吞吞》一书入选2012年中国最美的书 。2013年创作的概念摄影集《空度》被评为2013年中国最美的书。
徐洁,虹桥当代艺术馆策展人,长宁美术家协会理事,从事艺术展览策展工作近10年,先后策展过:《新中国漫画回眸展》 参展艺术家:丰子恺、张乐平、华君武、丁聪、蔡振华、乐小英、阿达、王树枕、詹同、王益生;《米开朗基罗到中国》 参展作品:米开朗基罗青铜雕塑“昼夜晨暮”;《艺术与科学展》及优秀作品送昆明活动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名家书画展》 展览地址:上海展览中心(原中苏友好大厦);《内在风景——罗中立、周春芽、袁庆一三人作品展》。
朱赢椿,现任南京书衣坊工作室设计总监,南京师范大学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他设计或策划的图书曾多次获得国内外设计大奖,并数次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称号。朱赢椿于2004年开始自主策划选题和创作图书,所策划书籍均以独特的装帧设计个性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中《不裁》获得2007年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 ,朱赢椿参与创作并设计的图书《蚁呓》被评为2007年中国最美的书,2008年世界最美图书特别奖 ,同时被韩国、德国等国家购买版权。2011年创作并出版绘本《蜗牛慢吞吞》和先锋实验文本《设计诗》,两者数次加印并输出国外版权,《蜗牛慢吞吞》一书入选2012年中国最美的书 。2013年创作的概念摄影集《空度》被评为2013年中国最美的书
《虫子书》这部外语作品在形态学领域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它展示出科学方法的所有特征:“半亩田地,五年时间,邀请百种昆虫,搜集千类足迹,最终,我们拥有了一本书。” 形态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生物学上的意义:通过清晰的图像处理把不同昆虫形形色色的足迹展现在世人眼前,这一做法或许前无古人;而且这些足迹似乎本身就显示出巨大的书法特性。另一方面则是语言学上的意义:各种足迹既像潇洒自如的毛笔字,又像史前石刻的残片,也像欧洲的墨迹联想图(Klecksographie),图片经过处理,散发出强烈的美学启示,这些足迹足以被当作异域的、陌生的文字语言。 一张张图片变成了文本,变成了文字组成的神秘字符。这些新发现的、独一无二的字体有着鬼斧神工之妙,对它们的编排蕴含着教学法的意味,又将种种现象和观察充分地融合在了一起。 这种图片展示的处理手法,对于理解各种自然科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将测量得到的数据制成栩栩如生的图片,从而显示出成象后的现实性。这些图片让人难以察觉,这其实只是一种展示意义的处理方式。正是这样一种矛盾性,在这本寻找足迹的作品中以绝妙的方式被揭示出来。最终这项极具艺术意味的研究成功地展现了某种充满哲理的隐喻:世界就是一部书写自身之作。 《虫子书》是朱赢椿“虫子系列”的其中一本,版权畅销多个西方国家,于2016年9月被大英图书馆永久收藏。全书由虫子创作,无一人类文字,朱赢椿在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扮演观察、发现、收集、整理的角色,他将其称之为:“开半亩田,种五年菜,邀百种虫,集千形文,成一本书”。百虫蘸墨水行走的痕迹,仿若一幅幅书法或山水画:潜蝇的行书、蚯蚓的大篆、天牛的点皴、马蜂的狂草……这是造物的神奇,仿佛也是生命的偈语,带来慢生活的启示,等待有心者的发现。
当代城市的发展正发生翻天地覆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空间系统的改变,和户外媒体的升级。以“艺术与户外媒体”为主题的论坛,将邀请各界艺术家及媒体,从各自的领域及观点出发,探讨艺术、户外媒体与城市空间的共荣共生关系。
2017 渡·爱 外滩艺术计划启动仪式现场 雅昌艺术网专稿谢媛 著 2017.05.16 5月16日晚, 2017 渡·爱 外滩艺术计划开幕式于上海外滩源文化广场举行。本次开幕式邀请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院公共艺术学院、新民晚报艺术评论、雅昌艺术网、空艺术、南京师范大学书文化研究中心、巴西建筑设计师等学术界、艺术界以及艺术评论界知名人士到场。 上海贝思诺广告总经理刘颖彤 主办方、该计划的出品人上海贝思诺广告总经理刘颖彤表示,外滩艺术计划是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一部分,聚焦黄浦江两岸贯通,城市空间品质提升。 渡·爱外滩艺术计划是以外滩轮渡为载体,以“渡 爱”为主题的轮渡设计项目,通过艺术的呈现,旨在重塑公共空间的未来,向世界展示一个创新的艺术之都。 新民晚报艺术评论主编林明杰也表达了对这一项目的期盼,他表示:“艺术是考验城市创作与包容力,让我们一起来期待这个时刻。” 南京美术学院策展人林书传代表本次活动策展团队表示,这一项目的地域性和公众性与以往有所不同,它不仅打破了美术馆壁垒与外墙,成为全民都可以参与的艺术,同时也给策展团队提出压力与挑战:“黄浦江是一个非常大的舞台,它关注量大、压力也大,这个项目等于是替上海的游客、市民挑选一件公共艺术作品,而这件公共艺术作品最终的好外,就是项目的压力。” 活动现场 轮渡作为流动人群的集合点,运转在浦江之上,成为变动关系中的停靠点,也达成了承载爱的起点。“爱”为本次项目的内容核心,代表着温度与人际间、社会间的距离,通过轮渡设计策展,展示公共艺术改造方案,吸引更多的市民关注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共同提升空间活力和品质。 “渡·爱”轮渡改造计划 “渡·爱”为轮渡改造计划的长期主题,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此主题将“渡”与“爱”分开,“渡”代表此次艺术项目的主要形式,而“爱”代表了此次艺术项目的内容核心。人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古希腊哲学家对我们的告诫,因为河流每分每秒的流动,每时每刻的变幻,在流动的意向中,同时也包括这人与城市的变动关系。 以”爱“为本次项目的内容核心,因为”爱“字代表着温度与人际间、社会间的距离。考虑到公共艺术项目的特质,有温度、近人情、有趣的作品一定是永恒的主题。这种关系也从某种角度上考虑代表了地理、社会与人三者之间互渡与共生的关系。 因此从项目主题到具体的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挑选上都靠近这种关系的处理。 据悉,本次艺术项目将杨浦至黄浦之间的四艘渡轮,以全民征集的方式,通过网络及线下征稿渠道,让所有喜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都能直接参与这次艺术计划,轮渡行驶于黄浦江东岸与西岸之间,抛开城市建设与地理环境的区分,可以将这种日常的摆渡行为归纳为一种自然的循环状态,亦可上升到万物的正反两面或不同维度。 物质与精神,艺术与商业,传统与前卫,日常与诗意,自然与都市的种种链接、互渡、共生。
8月10日,一群青春活力的少年儿童架起画板,拿起画笔,在外滩开启了一场特别的写生活动——外滩艺术计划邀请弘虹艺术机构的孩子们共同描绘上海的摆渡船。
2017渡·爱 外滩艺术计划开幕 2017-05-18 11:21 新浪收藏 外滩艺术计划开幕式 2017外滩艺术计划于5月16日晚17:58分正式开幕,开幕仪式及大型艺术装置展示地点为上海黄浦区外滩源文化广场。整场活动以主办方、策展团队、艺委会等主要代表发言及媒体问答形式进行。 开幕式邀请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副院长金江波,中国美院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沈烈毅,新民晚报艺术评论主编、雅昌艺术网顾问林明杰,空艺术运营总监韩春阳,南京师范大学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赢椿,巴西建筑设计师龙百渡等艺术界和艺术评论界知名人士到场(排名不分先后)。 开幕式由主办方刘颖彤总经理带队就“外滩艺术计划”本体形态及延展进行阐述和媒体问答。 南京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展人林书传代表本次活动策展团队就2017年外滩艺术计划主题“渡。爱”进行详细阐释。 汪大伟院长和林明杰老师也会以本次活动艺委会代表的身份上台演讲。 并准备了30分钟时间给到媒体进行嘉宾单访。 浦江是本书 以前我们把黄浦江称为上海的名片,而今天,浦江是本可以阅读的书,她涵盖金融贸易、文化旅游、生态居住。我们把浦江上的渡船比喻成这本书的装帧方式,期望穿过这些华丽篇章之际留有的不是冰冷的金属,而应自带温度,甚至直接影响这本城市书的阅读方式。这个美丽的遐想给了主办方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从 2013 年到 2015 年主办方努力沟通各方资源,并与渡轮运营公司取得战略合作,保证了外滩艺术计划的顺利实施和进阶。 主办方上海贝思诺广告总经理刘颖彤女士,既是传统广告行业资深广告人也是外滩艺术计划的创始人,曾带领贝思诺团队在上海传统户外广告中取得优异成绩, 2011 年更跻身于 CBM 中国品牌广告公司 10 强。基于她对上海外滩和浦江渡轮的深厚情感,“外滩艺术计划”公益化进阶以思索广告形式创新和艺术文化市场化角度出发,尝试用更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与公共运输空间对接。目前外滩艺术计划针对作品的选稿类型和方向,已邀请建筑设计师、书籍装帧设计师、多媒体艺术家及传统艺术家共同参与,且尝试将这本城市书籍的装帧方式交到大众的手里,搭建外滩艺术计划官方网站这一平台,方便更多艺术构思新颖而奇特、艺术理想美好而崇高的大众一起参与这场具有实验性质的艺术派对。 策展团队的思考 巴金说:“我常将生命比之于水流。这股水流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来,永远在动荡,在创造它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以达到那唯一的生命之海。没有东西可以阻止它。” 水是一种有神奇治愈能力的物质,柔软如斯,却坚韧如此。连接着大陆板块,也连接着人类文明;可以埋葬消解一切,却也承载了对未来怀抱希冀的一艘船,一艘承载着理想主义者心血和结晶的船,穿行于黄浦江的东、西两岸,就像水流一样连接着黄浦江的两岸,却又不仅是两岸,还有艺术家和每一个可能经过那艘船旁边驻足观看的你。 前些日子,一篇题为《网易云音乐把5000条评论印满地铁,看哭》的文章刷爆了微信朋友圈。聪明的广告人已经意识到公共环境的重要性,艺术家自然也意识到了公共空间的特殊属性——如果说公共艺术中公共的涵义在“群”这层意义上来讲,只是具有“公共性”的话,那么几乎所有的艺术都具有这种公共性。然而,同样一件作品放置在私人空间当中和公共空间当中,它们的性质是不一致的。放置在私人空间的艺术品便不能称之为公共艺术。艺术是什么?大家的答案不一而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人们对于观看的需求和内在的求索造就了艺术的发生。 只要人们的精神世界存在,毫无疑义,任何地方的任何环境都需要艺术。事实上,除却宗教信仰是一种隐藏于艺术作品后面造物的内驱原动力外,多少年以前,艺术品完全或很大程度上属于部分人消遣的娱乐奢侈品,在此情形下,让艺术为社会大众服务,这是奢望,更是一个弥远的历程。 水流终将入海,艺术也将被水流承载流向大众,历程纵使遥远,但是结果却令人兴奋。“渡• 爱”这个公共艺术项目渡的不仅是爱,更是艺术从私有到大众走过的一条漫长的旅途。
上海聋儿康复中心的小朋友们参加了一次特别的活动——2017外滩艺术计划将“渡爱”渡轮设计大赛介绍给了这些孩子。 孩子们认认真真地在准备好的图纸上涂抹出他们心中轮渡的模样。或许孩子们不曾熟悉游船的汽笛,也未曾细细倾听浦江水拍岸的浪音,但五彩斑斓的颜色,天马行空的设计,每一份作品都满载着他们对城市未来的期许。童心满满的画作,把人带回无忧无虑的孩提时代,让人不得不感慨小朋友们丰富的想象力。 童声悦耳,童画斑斓。纯真如他们,有着感染一切的温柔力量。 通过此次活动,外滩艺术计划期待唤起社会对于听障儿童的关注,希望正在康复路上的孩子们在未来继续快乐成长,让梦想的船承载着期冀在浦江上起航。
曾经的黄浦江轮渡即将“变脸”!你的想法很重要~ 2017-05-17 上海黄浦 很多人都喜欢 眺望黄浦江 夜幕之下, 一艘艘轮渡 成为“黄浦江上最亮的星” 还记得曾经老上海 浦江轮渡的身影吗? 在轮渡上看到外滩建筑群 你是否记得曾经的你? 有爱的浦江轮渡 世博会展现了新的身姿 时不时就会发现, 不安分的轮渡们总是 换着不同的主题和造型 轮渡们都在经历什么? 一起来解密 昨晚,2017渡•爱外滩艺术计划开幕式在外滩源文化广场正式启动!现场一艘特别的轮渡装置艺术作品,通过光影和图片,勾起小伙伴们的记忆! 最近路过外滩源,说不定就发现啦~ 整个装置约3米高,装置前半部为世博船,后半部为外滩建筑群,通过错位拼接,将行进间的船体与静止中的建筑重构,仿佛记忆穿越,满满的回忆,满满的爱! 原来,这个装置艺术作品是“渡爱”外滩艺术计划的一部分,艺术项目将向市民展示城市变迁,征集轮渡设计改造方案。 轮渡行驶于黄浦江东岸与西岸之间,作为流动人群的集合点,运转在浦江之上,成为变动关系中的停靠点,也达成了承载爱的起点。据悉展览将在黄浦江沿线轮渡港口做系列展示,有兴趣的筒子们可以去逛逛。
Designer ferries on Huangpu By Yang Jian | 00:01 UTC+8 May 17, 2017 |Shanghai Daily.com HUANGPU district yesterday began soliciting ideas from artists, professional designers, residents and expatriates to brighten up ferries on Huangpu River. The aim is to encourage the public’s artistic talents. The Bund Art Project plans to display entries on six ferries along the popular ferry routes between Yangpu and Lupu bridges in September with sculptures, paintings and even LED effects. Amateurs and professionals are invited to submit artworks for the ferries, said Zheng Jishun, the curator of the project. An expert panel will choose the final designs. Renowned Chinese artist Zhu Yingchun and Brazilian architect Fernando Brandao who designed the Brazil Pavilion at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2010, have been invited to design two of the ferries. Amateur participants can submit their efforts before July 28 through the project’s official website on www.bundartplan.com. A top award of 10,000 yuan (US$1,450) is on offer. The project aims to encourage the public to take part in art creations and inspire their talents, said Sophie Liu, general manager of the Shanghai Bestknown Ad, the project organizer.
Loading...